乙肝治愈成研究新热点
新发布的中国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(2015年版)已提出“CHB临床治愈”概念,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、HBsAg消失,并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和肝脏组织学复常。目前初治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清除率约10%。依据2015美国肝病研究学会(AASLD)年会最新研究结果,新型药物如治疗性疫苗、干扰RNA等或可使未来5~10年初治患者HBsAg清除率增至约20%。
现有治疗新策略
最近报道有3种不同治疗策略可使约10%患者达到理想终点(HBsAg转阴),可阐述为“三板斧”,即“八年抗战”:替诺福韦(TDF);“联合强攻”:TDF+聚乙二醇干扰素(Peg-IFN)或应答指导治疗(RGT):Peg-IFN延长+阿德福韦酯(ADV);“前仆后继”:核苷(酸)类药物(NA)转Peg-IFN。TDF单药治疗8年HBsAg转阴率约13%,但主要是HBV基因A型患者;TDF+Peg-IFN1年停药半年随访可使约9%的初治患者(主要为HBV基因A型)HBsAg转阴;中国研究结果还发现,快速应答患者HBsAg转阴率约4.5%;NA治疗再转换Peg-IFN1年的HBsAg转阴患者约10%。尽管一项全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,与单用TDF或Peg-IFN治疗相比,TDF+Peg-IFN联合治疗48周HBsAg转阴率较高,但目前我国学者对此方案的实际临床应用提出质疑,其应用前景仍有待观察。
乙肝治疗新靶点
目前CHB治疗新药物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。
①新一代NA,主要为TDF前体(TAF)。临床研究显示,25mg TAF与300mg TDF疗效相当,且患者耐受性好。目前该药在中国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。
②HBsAg释放抑制剂(REP)。今年AASLD年会上的一项研究(n=12)显示,REP2139+Peg-IFN可大幅降低乙肝患者的HBsAg和HBV RNA。试验结束后6个月,80%患者的HBsAg维持阴性,且一定比例患者出现乙肝表面抗体(HBsAb)。若此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得到验证,可能会有较好的应用前景。
③干扰RNA,主要代表药物为ARC-520。一项Ⅱ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,对于接受恩替卡韦(ETV)治疗后病毒载量控制的HBsAg阳性(>1000IU/ml)、HBV e抗原(HBeAg)阴性患者,ARC-5201mg/kg治疗可使HBsAg下降39%,第85天平均下降31%,增加剂量或可增加疗效。
④GS-4774治疗性疫苗。GS-4774治疗性疫苗的疗效并不乐观,前景堪忧。
⑤HBV核衣壳组装抑制剂。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影响核壳蛋白包装信号从而抑制核壳蛋白,而现有的NA没有此治疗效果。
评论列表: